低空飞行器零部件数量极多,一架无人机就拥有上千个零部件,涵盖主控芯片、传感器、动力系统、飞控系统、摄像系统、图传系统、遥控接收系统、机体结构件、复合材料等多个环节。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博pinnacle体育平台要批量制造无人机已不是什么难事,低空经济产业链下一步向万亿大市场迈进,重点还是面向各个领域应用而产生的各类专业化服务。类比汽车与道路设施的关系,支撑各类经济场景的核心当然就是服务于城市低空飞行活动的低空基础设施。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交通运输工作时强调“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当下,这句针对地面交通的口号同样适用于广袤的低空。可以说,低空经济要想起飞,必定离不开低空基础设施的保障。它既是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抓手,也是飞行器能顺利升空并实现运营的前提,直接决定了飞行器能够飞多高、飞多远。
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二、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蓝海市场开启
当下我国的低空经济离大规模商业应用依然面临相当大的距离,好比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充电桩的实际建设进度却未能跟上需求的步伐,致使供需失衡一般,低空商用的痛点之一也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占比尚不及低空经济整体规模的5%(赛迪顾问数据),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发展。以低空物流场景为例,美团、顺丰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已开通了无人机配送航线,不过仍然存在航线少、覆盖半径小、局限于单家企业、通用性不足等问题。
目前,无人机基础设施还是以企业自主投入研发的市场行为为主,无论建设成本还是运维费用都很高,落地的配送场景更多是企业“打样”性质的行为,难以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这也同时说明,建设基础设施无法依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企业使用的飞行器及其设施设备标准不一;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和主体。因此,发挥政府牵头作用,统筹建设标准化、可互联互通、彼此共享的硬件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开放就显得尤为关键。
由于我国低空发展整体起步较晚,目前行业还未形成完整的、成体系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径,但也并非一片空白。以物理基础设施细分领域为例,当前,低空物理基础设施领域已发布的相关标准包括T/SHUA 2023—0009《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上海无人机产业协会)、T/CCAATB 0062—2024《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起降场技术要求》(中国民用机场协会)、T/SHUA 2023—0004《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上海无人机产业协会)、CTSO-C213《无人机系统控制和其它安全关键通信空地链路无线电设备》(中国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等,主要以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重点对起降场的选址以及建设内容进行了规范,其他相关标准框架还在构建当中。
根据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 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可以推测在 2030年前低空基建部分会基本建设完成,即预计未来5年期间内,低空基础设施有望按下“快进键”。同时,不少省市都对建设起降平台、通用机场等做出了定量的要求。例如深圳规划到2025年,布设6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安徽省计划到2025年建设10个通用机场和150个临时起降场地,2027年建设20个通用机场和500个临时起降场地;广西则规划到2026年将新增5个通用机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养护站、公交场站、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楼宇、通信杆塔、机房、基站等区域建设300个以上起降场地或设施。
可以预见,未来各省市针对低空经济实施方案展开的规划、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的招标,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业务的单体规模可能是百万元量级,结合此前对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的预测保守估计,未来5年我国新增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对应的前期工作+施工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200亿元,这将是个不小的蓝海市场。
三、低空基建与城市发展融合实施策略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历史经验可循,因此整体规划设计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进行个性化设计。一方面,低空基础设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国土空间资源,在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时,需充分考虑国土空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低空经济本质上是由一种新型交通方式所引领的经济活动,低空基础设施则可视为类似于机场、高铁站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未来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不难想象到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运行将会如地面一般日趋频繁,围绕低空基础设施发展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形态,与现有的城市交通体系和产业布局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及企业在推进低空经济建设布局,特别是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时,要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用更广更长远的视角去看,科学合理地规划低空基础设施的布局、规模和功能,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确保低空相关规划与现有城市设施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现代交通体系、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形成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以期创造城市特色和吸引力,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
针对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分散建设、非集中式布局的特点,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大片土地出让,推进低空基础设施起降场与土地集约共建。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规划建设集低空航空器跑道、起降点、研发制造、运营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综合起降枢纽,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数据资源共享互动,实现低空飞行服务系统与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体系的先“通”后“融”,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调运行管理,确保低空航行安全和社会公众安全;充分考虑与高铁、港口等地面交通的接驳(例如深圳北站枢纽空铁联运项目),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同步规划建设物理基础设施和配套保障服务设施(空联网新基建),做好接口预留,避免重复建设。
低空基础设施运营也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任务,依赖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公众等核心相关者协同工作。具体实施模式可采用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企业运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政府购买服务、设定行政许可等。地方政府亦可成立低空经济平台公司,以推进低空服务、应急救援、无人机管理等业务,拓展运营场景,完善监管平台,构建低空航路网、信息服务网。
结束语
“要想富,先修路”是被中国发展实践证明过的黄金准则,交通体系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资源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使得地区的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低空基建必然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先行受益。随着各地即将掀起的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热潮,低空基建以及飞行保障将是一片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投资空间的待开发的蓝海。